修改密码 续 借
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密码/借书密码 验证码
在杭州,图书馆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

时间:2015-03-04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余加新 文 记者 李 忠 丁以婕 摄 点击率:3849

编者的话

    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圣吉说过,学习速度小于变化速度,就意味着被淘汰。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城市和国家,同样如此。

    一座人民崇尚学习、善于学习的城市,是有着深厚文化积累和蓬勃生命力的城市。

    2011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第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文件里,提出到2015年,初步形成学习型城市雏形,到2020年,基本建成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终身化、学习组织系统化、学习体系社会化的学习型城市。

    政府的号召得到了民间的热烈响应:读书学习节、人文讲堂、读书竞赛、书香人家评比、构建四级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各种举措,让这座本就人文荟萃,积淀深厚的文化名城满城书香。“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终身向学”的愿景,正在积极变为现实。

    如你知道的那样,这些年,杭州一直在努力学习,促进学习。而且,卓有成效。

    今天起,本报将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尚学城市·书香杭州》,探讨杭州在向学习型城市迈进过程中的努力与付出,收获与得失。回顾,是为了阶段性总结。而阶段性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向学习型城市前进。
 



杭钢北苑图书室

读书会



24小时微型图书室

杭州图书馆



漂流图书室
     

春节已快过完了,天气还是有些冷。

    早上八点刚过,李义伟准时出现在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58号杭州图书馆新馆的楼下。他熟络地和早到人群中的几个人打招呼,寒暄几句。

    李义伟曾经是个老师,家境不错,6年前把工作扔了,全国到处走。他不太喜欢有约束的生活,信奉先哲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半年前,他从网上了解到杭州图书馆的种种好处,半信半疑,来到杭州。

    很快,他喜欢上了杭图。偶尔,他会以杭州为中心到处走走,看看。但绝大多数时候,他都泡在杭图看自己想看的书,从开馆到闭馆,像工作人员一样作息。

    “这里环境非常好,更重要的是,我可以自由穿行,没人会让我出示证件。馆里其他人能看到的书,我都能看到。还有一些像我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汉常年在馆里生活。但是没有歧视,似乎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李义伟有些激动,“我几乎走遍中国,杭州图书馆绝对称得上是‘中国最温暖的图书馆’。”

    因为杭图,李义伟打算在杭州停留一年,然后,继续上路。

    像李义伟一样的所谓流浪者,在杭图并不少。他们有的是真正的拾荒者,有的只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但在杭图“平等,免费,无障碍”的信仰里,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生而为人的尊严。

    “图书馆是干什么的?图书馆是终生的、为所有人服务的社会教育机构。我们的图书馆是老百姓的书房,我们是老百姓的书童。任何人平等、免费、无障碍地使用图书馆的资源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是老百姓的权利。”褚树青这样阐述。

    褚树青是杭州图书馆的馆长,多年前,因为杭图允许乞丐和拾荒者入内阅读,有人提意见,褚树青以一句“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而感动中国,杭图被网友盛赞为“中国最温暖的图书馆”。

    褚树青说当时他的原话是,“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可以选择换个区域。我们也没有权力要求有意见的读者离开。”

    实际上,从2003年起,杭图就开始对所有读者全免费开放,是全国第一家。十几年过去了,即便是夏天高温时打工者拾荒者为了休息乘凉躺卧熟睡,遭遇市民投诉,杭图的全面开放也从未停止过。

    公共图书馆自19世纪中期在英国曼彻斯特诞生,它的第一概念就是为纺织工人和底层人民提供一个阅读的、获取知识的地方。公共图书馆在本质上便有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属性。

    “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图书馆可能是唯一可以消弭与富裕阶层之间在知识获取上鸿沟的一个重要机构。”褚树青说。

    褚树青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在他看来,杭州是一座极具人文魅力的城市,能够打造这样一个为乞丐和拾荒者同样开放的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座人文城市市民的肯定与支持。

    “市民现在都知道,学习的权利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天赋人权,他们尊重到图书馆里来的任何一个人。现在,拾荒者和流浪汉在看书之前,都会把手洗干净。很多报道说是我们图书馆的规矩,实际上,我们从来没有提过任何要求。”

    “图书馆承担的是终生社会教育的责任,大家都看到了,图书馆能做到。”褚树青说。

    这一点上,杭州相关机构部门已形成共识。

24小时微型图书室 在家门口就能借到书

    下午两点,阳光很好。

    离杭州图书馆约6公里的西湖文化广场,余小男和他的几个小伙伴走向一个蓝色亭子前,拿出借书证,点击操作屏幕上的“借书”按钮,然后刷卡、输密码,选择机器上对应想借阅图书的架位号,点击“按此键借出”,玻璃书柜中的传送带自动“走起来”。几秒钟后,余小男想要的书慢慢从“出书口”中吐了出来,蓝色机器响起了欢快的音乐。

    在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中,余小男意犹未尽,给第一次来的小伙伴们展示机器左右两侧被遮雨棚遮住的奥秘:左侧的屏幕上,是这台机器里的书目,可以分类查询;书目下则是“教你使用微型图书馆”;右侧的液晶屏,则是图书馆查询系统,可以联网查到整个杭州图书馆的馆藏书目。

    这样的“杭州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杭州有10座,安置在10个最热闹繁华的地段。

    “现有的区县、社区图书馆覆盖不了所有的人群。”杭州图书馆副馆长梁亮介绍说,“我们设置这些微型图书馆,就是希望人们穿着睡衣,在家门口都能借到书。”

    就在推出24小时微型图书馆第二天,余小男又收到一份惊喜:只要有市民卡,不用办理任何手续,就可以直接在杭州图书馆的所有服务网点借书、还书,并且无需任何押金。

    在杭图借阅中心,余小男喜出望外,除了借书,他在图书馆还免费借到了玩具和艺术品。玩具是给弟弟借的,而艺术品,则挂在了家里。看腻了,再换一幅回来。

    不仅是余小男,全市800万张市民卡免费自动开通图书借阅功能,这个服务覆盖整个大杭州13个区、县(市)。杭州图书馆在全市建立的总馆、11家区、县(市)馆、6家专业分馆、174所乡镇(街道)图书馆、2000多所村(社区)级图书室全部适用。当然,也包括10个24小时微型图书馆。

    杭州鼓励800万市民走进图书馆,让读书阅读学习成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数字图书馆 三网融合覆盖全民

    周末的时候,王子墨很少出门。

    父母以前会去图书馆,各看各的书,但现在年纪大了,走路不方便,王子墨得在家陪着。

    母亲想看电影,王子墨打开电脑,登录杭图网站“文澜在线”(www.hzlib.net),找到一部母亲想看的电影,打开,把母亲安顿好了。

    父亲要续借杂志,王子墨通过华数数字机顶盒,在首页选择“全媒体”,同样进入文澜在线,父亲在家进行杂志的续借和其他数字在线阅读服务。

    然后,王子墨习惯性地拿出手机,还是进入文澜在线,这里有近3000种大众期刊可以在线阅读,还有不少个人图书馆服务,王子墨通过输入杭图借书证的账号和密码,进入“个人空间”,查询借阅信息,进行图书续借、预约取消、欠款查询等操作。

    待在家里,用手机就能预约借书;打开电视,动动遥控器就能看大量的数字杂志……网络、电视、手机三网融合,尽可能覆盖各层次市民,让人人都能享受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杭图的数字化建设,真的很惊艳。

    杭州数字图书馆的这个模式获得了专家的广泛认同。上海图书馆系统网络中心副主任赵亮表示,这在国内能做到的地方还很少。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大威说,杭州数字图书馆实现了“图书馆服务嵌入市民生活”,是对“泛在图书馆”这一概念脚踏实地的实践。

    “全时空的数字信息模式将打破传统图书馆馆内服务的限制,实现服务的免费、无限制和无障碍,使杭州数字图书馆成为杭州市民生活的第三空间。”褚树青说。

    去年,杭图完成了和全世界图书资源库的联网,已经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通过网络查看杭图书目,并借阅杭图图书,而杭图也把书漂洋过海寄给了借阅者。

    世界是平的,互相学习很重要。

社区图书室 最基层的社会教育机构

    许谊很尊重褚树青,甚至有些崇拜,尽管她从来没近距离见过褚树青。

    许谊是杭钢北苑社区图书室管理员。

    1995年,杭钢北苑社区图书室成立。7年前,许谊接手这个一百多平方米的图书室。当时,图书室书不多,大概不到2000册。许谊每天下午1点半上班,整理音像书籍报纸杂志,登记借阅,孩子们来了,会指导孩子们正确使用网络。一直忙到晚上9点半。一周可以休息一天。假期的时候,许谊会设计推出各种公益活动,如电脑培训,养生讲座等等。

    7年下来,杭钢北苑社区图书室藏书近6000本,借还的图书量达到每年5万多次,以该社区2800户人家计算,平均每年要从社区图书室借还近20本书,比一些县级图书馆的借阅量还要大。图书室被评为杭州市“优秀电子阅览室”,许谊也连续几年成为“先进工作者”。

    杭钢北苑社区图书室为什么做得好?

     “位置好,周边有两所学校。现在学校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借书的孩子多。”

     “老小区,老人多,闲时间多,爱看书看报。”

     “杭图的书,杭州少儿图书馆的书,拱墅区图书馆借的书都可以在社区归还,还到图书馆之前,还可以在社区借阅,这个流动量还是挺大的。大家口口相传,知道社区图书室书多,就会来借阅。”

    “拱墅区政府支持力度非常大,有求必应。”

    阅读学习已经成为这个社区的风尚。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上个月,社区给图书室增加了一名工作人员,图书室作息时间也改成上午8点半到晚上9点半,每周7天,天天开放。

    许谊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她喜欢看书,有老人孩子来图书室,她就打心眼里高兴,“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学习也是很快乐的事。”

    这样的社区图书室,在杭州有2000多个。

农村文化礼堂 外延扩大了的图书室

    从杭州绕城高速龙坞出口下高速,左转入留泗公路,几分钟车程,就是西湖区转塘街道外桐坞村。

    村子的入口,是绕城高速公路高架下的一个桥洞,两壁装饰了巨幅的水彩画,画中的风光,是村中的景致。

    从桥洞入,眼前豁然开朗,院舍林立,有农居,有美术馆,有艺术公社,有酒舍饭堂。

    村口不远,三两个拐弯处,是古色古香的农村文化礼堂。

    长约100多米的文化长廊,展示了村情村史、民风民俗,还有能人榜、美好家庭榜、优秀党员榜、道德模范榜和新外桐坞人等内容,“有了这个长廊,绝大部分村民慢慢了解了村子的历史,有了归属感和自豪感。树立一些榜样,村民自然而然会见贤思齐。”村主任仇维胜说。

    文化礼堂外围,桐坞书院是村民书法培训场所,陶艺作坊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农耕文化陈列室是游客体验学习的地方。聚贤堂则展示了孔子等历代先贤和其部分名言,村里的启蒙礼、成人礼、敬老礼等传统仪式都在这里进行。

    在文化礼堂的核心区,一楼是村民集体开会学习的地方,二楼有心理辅导室、志愿者工作室、图书室、体育活动室,是村民开展文艺、体育、道德教育、民俗等活动和入驻村子的文化名人集会创作的所在。

    “以前有些村民闲了就是打麻将赌博,闹得家庭不太和睦。现在有了文化礼堂,跳舞的跳舞,打球的打球,看书的看书,活动丰富了,日子也就和谐了。”仇维胜说,“而且,优秀的文化在礼堂里有了传承,村子的风气越来越好了。”

    实际上,在杭州的农村,文化礼堂更像一座外延扩大的图书室,每一处都在试图以文化人。

    这样的农村文化礼堂,杭州市通过验收的有近400个。和社区图书室一样,农村文化礼堂也承担着社会终身教育机构的责任。

    在杭州,农村文化礼堂的作用才刚刚显现出来。

    目前,在杭州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杭州已建立以杭图为中心馆,区、县(市)馆为总馆,乡镇(街道)馆为分馆,村(社区)图书馆为亚分馆的公共图书服务网络,方便市民就近借阅。

    除了借阅,杭州市四级图书馆体系里面的每一级都还承担着其他培训教育的责任,各种公益讲座、各种公益沙龙、各种公益报告、各种公益培训、各种互动活动,等等。

    作为杭州市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构和平台,这个图书馆四级体系和全国最早免费开放的各类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构成杭州终身教育最基础的部分。

    “什么是生产力?学习就是生产力,学习就是GDP。”褚树青总结说,“一座城市,有一个承担社会教育责任的机构,有一批学习型的人才,这个城市就会有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而杭州,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拥有着几乎是中国最好的图书馆,拥有着几乎是中国最好的图书服务体系,拥有着几乎是中国分类最完备的各种图书馆。而且,建一座,火爆一座。

    “这表明这座城市的学习力非常高,学习力就是生产力,学习力多高,生产力的潜能就有多高!城市文明化的程度也就会有多高!”

    这座城市,正在文明化的路上狂奔。

相关专题文章

杭图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
杭图新浪微博 扫一扫关注
杭图抖音号 扫一扫关注
咨询投诉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