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密码 续 借
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密码/借书密码 验证码
我最珍贵的回忆

时间:2015-03-04 来源:《燃情岁月——杭州图书馆50周年(1958-2008)纪念》 作者:马剑秋 口述 许果 执笔 点击率:2849


馆员合影

我于1972年2月进入杭州图书馆工作,在我的人生中,杭图的日子与点滴凝聚成我生活中最珍贵的记忆。一开始我在官巷口工作,地方很小,后来搬到见仁里。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澄堂”教堂停止宗教活动,就给我们用作书库。

    刚进馆的时候,我在报刊阅览室工作,服务对象主要是工农兵和下放的知识青年。那个时候,杭州的知识青年都被要求上山下乡接受锻炼,杭州这边的知识青年一般去大东北,假期的时候才能回家,一回到杭州他们一般都涌进图书馆看书。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但求知的人很多,图书馆八点钟开门,人像潮水般涌进。流通部的世界名著很多,最受知识青年欢迎。借书借多了,我和他们有的成了朋友。恢复高考那年,来图书馆看书的那些青年学生很大部分都考上了很好的大学,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们跑到图书馆来向我们报喜,我们也很高兴和感动,那一刻我看到了图书馆工作的价值。

    在报刊阅览部工作8、9个月后,我调到采编部,主要负责图书分编,每种书需要七张卡片,手写或用钢板刻录,还有书标,书根卡,采购卡,分类卡,书背后的小纸袋,都需要手工做。书的数目比较多,今天买的书,明天就要见读者,上班是一刻停不下来的。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但是提加班,我们都喊“我来报名啦”,加班后连两毛钱的夜餐费也不要。加上每个周二、周五的晚上都要学习政治,那时在图书馆工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虽然辛苦,但是那时候特别容易满足,每天都觉得很开心,因为大家都抱着“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

    在采编部,除了编目工作,我也做过采访工作,那时候不像现在市场经济,别人积极主动送书上门。那时候买书的工具就是个三轮车,1000元就可以买一三轮车的书了,有次一个同事踩三轮车踩翻了,嘴巴都摔破了。现在想起书都是我们自己拉回来的就很骄傲啊。

    1973年至1984年在采编部工作的几年中,图书馆派我去辅导部上过分类课,参加过图书馆学会,带领过首都图书馆、哈尔滨图书馆、甘肃图书馆等的馆长们在我馆参观考察。文化大革命后,有过美国学者来我们馆参观,说起美国国会图图书馆,说起网络,说起资源共享,在我们那时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现在看我们杭图也都是电脑办公了,感觉赶上美国国会图书馆啦。

    在杭州图书馆工作的那段年月条件艰苦,文化事业没像现在这样受重视,工资不高,但是我们想着法子自己改善生活,找快乐。我那时候常踩着运书的三轮车去水果批发市场批发水果回来,让大家可以便宜买。重阳节就去批发重阳糕。我那时候是工会委员,觉得做这一切都是很开心的。还有很开心的事就是在文化系统一有新的电影,单位就会发两张电影票,我们总把好的位子让给别人。还有一年“三八”节,我联系上了一个在工厂当驾驶员的同学,他开的那种大卡车,带着我们馆女同志,也喊上了男同志,一起去江苏旅游,那天约定六点在官巷口集合,没花馆里一分钱,是一次很愉快和难忘的经历。


左起:马剑秋 贾灿园 陈明

离开杭州图书馆是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图书馆六点下班,我骑车到家一般六点半了,再做饭,每天还是很辛苦。一次我骑车到家门口时,遇见小区邻居已经吃过饭在散步了,他们说我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太辛苦了,以后去他们单位好了。那时候一句话就调动了,我就调到了省社科院图书馆,主要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但是到新单位后一直觉得自己还是杭州图书馆的员工,经常聊天说起杭图,我都会说“我们杭州图书馆”,无意中就在前面加上了“我们”。

    在杭州图书馆的这段时间一直是我最珍贵的回忆。

 

相关专题文章

杭图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
杭图新浪微博 扫一扫关注
杭图抖音号 扫一扫关注
咨询投诉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