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密码 续 借
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密码/借书密码 验证码
杭州图书馆的诞生(1)

时间:2015-03-03 来源:《燃情岁月——杭州图书馆50周年(1958-2008)纪念》 作者:钟立柔口述 沈瑷执笔 点击率:3623

本文口述者钟立柔

    时间追溯到1958年,当时我是新华书店一名营业员,负责书店的收银工作。记得那是6月下旬的一天,我正忙着手头的工作,突然领导把我叫到位了办公室,对我说:“小钟,你赶紧把手头的工作交接一下,到市图书馆筹备组报道。”就这样我来到了杭州图书馆,从此跟市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8年正处在“大跃进的年代,全国上下兴起建设社会主义的大热潮,杭州图书馆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为了尽快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杭州市新华书店也像其他许多单位一样成立了几个下属单位(当时这一现象叫做“放卫星”):新华书店出版社、新华书店租书公司和新华书店图书馆。

    1958年7月1日,杭州图书馆举行挂牌仪式,宣告杭州图书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筹备时间只有几天,所以很多所需的物资都是大家想办法凑集的。新成立的图书馆设在新华书店二楼会议室,这原本是一间能容纳100多人开会的员工会议室,当时就作为图书馆的借阅室,会议室外的门厅作为读者的阅览室,而员工用于健身娱乐活动的乒乓桌则成了阅览桌。与现在相比,当时图书馆的环境是非常简陋的,但每天来馆里借阅的读者却是络绎不绝,把本来面积就不大的借阅室填充得满满当当。

    市图书馆筹办之初,省图书馆赠送了我们5000册书籍,这5000册书籍大部分是关于马列主义等社科类的,文艺类的书籍较少,所以还急需一批受读者欢迎的文艺类书籍。由于我曾是书店营业员,最了解读者的需求,领导就委派我去新华书店的门市部选购。当时像《红岩》、《上海的早晨》、《苦菜花》、《静静的顿河》等都是最受读者青睐的,图书馆即使购买了几十个复本,甚至后来最多达到100个复本,还是被读者一抢而空。

    市图书馆开馆初期是采取开架的形式面向读者的,自图书馆开放以来,办理借书证的读者源源不断的增加,每天来馆里借阅的读者挤满了整间借阅室,服务台办理借阅手续也是时常要排起长长的队伍。出现这一情况,是当时也没有预想到的。就短短的三个月时间,不断增加的读者量,使得原先狭小的空间再也无法承受。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领导决定扩大图书馆的面积,将图书馆迁址至见仁里。见仁里图书馆就位于现解放路新华书店的后面,原是新华书店的一个仓库。这个总共两层楼的仓库每层有七个房间:左右两侧的大厢房加上五间相对小一点的房间,单层总面积共约130平米。仓库楼上作为员工宿舍,楼下就是对外开放的图书馆,与最初的那间小会议室相比,见仁里图书馆可是要大多了,这下终于可以满足群众的阅读需求了。

    杭州图书馆从成立到它搬迁才历时三个月,可见当时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市图书馆的成立对老百姓来说确是雨后甘露,滋润着每个追求知识和理想的人的心田。

钻研业务克服困难

其实当时还只有二十来岁的我听到领导要安排我去图书馆,就愣了一下,心想:领导把我安排去图书馆,是不是因为我的工作哪里做得不好?可仔细回想起来我在工作上也是非常仔细负责的,没出过什么差错呀,领导为什么要我去图书馆呢?虽然心里有所不解,但当时我们这代年轻人充满了一股干革命的热情——一切服从上级安排,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所以二话没说就去图书馆了。后来到了杭州图书馆才知道这里的工作并非想象的那么轻松,远比估计的要繁杂、辛苦得多,何况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图书馆创建初期的工作就更为艰难了。领导派我去图书馆,那是出于信任才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我的,所以我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

    图书馆刚成立,有很多工作摆在大家的面前。我当时被分派负责采编这项工作。虽说以前在新华书店营业部工作时对图书分类也有所了解,但图书馆和书店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图书馆对图书分类的要求要严格和细致得多,因为每本图书都必须有一个自己的索书号,以便于收藏、查询和取书。对于这样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略懂其皮毛是远远不够的。大家在这方面都缺乏经验,省图书馆就派了宋文达同志来协助我们。他原是省馆的辅导员,对图书馆各方面的业务都比较有经验。于是,在业务上我就经常向宋文达请教,可以说,在图书采编方面,他是我的启蒙老师。当时图书馆还有一位金天佑老师,他是图书分类的专家,在宋老师的推荐下我也常常去请教金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我对自己的业务渐渐的熟悉并掌握了。其他同志也在自己的业务上不断地学习和前进,大家齐心合力,终于让我们杭州图书馆这艘新建的小帆船扬帆起航,开始驶向浩瀚的大海。

    杭州图书馆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省图书馆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除了开馆时省图书馆赠送给的5000册图书,一些图书馆必备的用品,像财产登记簿、目录卡、书根卡也是省馆提供给我们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方便。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省馆馆馆长对我说的话:“小钟,你放心,你们需要什么就到馆里来拿”。

    大部分的困难,领导和兄弟馆都为我们解决了,剩下的小困难就靠我们自己来克服了。大家都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物质远远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很多东西就算有钱也买不到,所以有些东西大家就自己动手做,这样既省钱又省事。砖头裹上牛皮纸就成了书立,可以让书架上的书排放得整齐美观;小木片涂上清漆就成了书位卡,可以帮助读者把看好的书放回原位。那时图书馆的工作条件是相当艰苦的,一切都要大家自力更生,连每天读者喝的开水都是早上员工自己发煤炉烧的。到了夏天,由于是水泥地板,见仁里图书馆被太阳烤得直冒热气,我们就到附近的水井去打水,泼洒在馆里的水泥地上来消暑气。
 

相关专题文章

杭图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
杭图新浪微博 扫一扫关注
杭图抖音号 扫一扫关注
咨询投诉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