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密码 续 借
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密码/借书密码 验证码
佛学与科学

时间:2016-05-16 来源:杭州图书馆 作者:佛学分馆 点击率:614

如果有人告诉你,现代科学实验印证了佛的智慧,你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吗?相信听完讲座,你会有新的认识。

5月5日,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杭州图书馆佛学分馆联合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举办了一场题为《佛学与科学》的讲座,讲座现场500座位几无虚席。

本场讲座特邀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教授做主讲嘉宾。潘教授是著名化学家,曾在1985年和1991年两度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08年退休后,仍热心于学术、佛教文化和慈善活动等事务,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南洋书院院长、香港佛教文化产业荣誉主席。

讲座初始,潘教授首先回顾了去年10月他参加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情况。主办方特邀他和北大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教授,共同探讨佛家智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找CCTV4《文明之旅》关于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专题节目,该节目一周内重播四次,足见其分量之重。)潘教授讲,其实起初他对佛教也不了解,看了很多佛经之后,开始认识到佛教完全不是迷信,而且是非常科学的。

接下来,潘教授通过对比科学的宇宙观和佛教的核心思想,向大家阐释两者的一致性。潘教授认为佛教与科学对因缘(因果)的探索是不谋而合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宇宙的一切,有形的物质,无形的精神、意识等等,本质上是“空”,是变幻不实的。宇宙本质的“空”性是“无常”,“无我”,是互动互融,也代表了平等、包容以及慈悲。

为帮助大家理解意念的重要性,潘教授特别向大家介绍了双缝实验、量子纠缠和细菌的沟通这些科学理论与发现。他认为宇宙和意识并非各自独立存在,而是互相影响。意识可以影响物体、环境和生活,甚至可以创造改变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强烈的意识或有共同愿望的群体意识所导致的影响更大。潘教授特别以佛教的高僧大德举例说明,他们的意念很强,因此很多高僧大德在一起,确实可以带来很大的改变。

整场讲座持续近两个半小时,虽然年逾七十,潘教授仍坚持全程站立讲完。他温文儒雅,透着学者的气度; 深入浅出,将最前沿的物理理论知识,如量子力学、弦论、能量纠缠等娓娓道来; 引经据典,结合生活实践和自己亲身体验,与青年学子们分享佛学感悟和人生感悟。有现场听众感言:听潘教授的讲座,科学的理性,佛学的智慧与他满腔热忱的感性完美结合,感觉十分过瘾。

 

温馨提示:本次讲座音频已上传至佛学分馆读者交流群,群号136897841,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下载收听。

 

 

 

相关专题文章

杭图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
杭图新浪微博 扫一扫关注
杭图抖音号 扫一扫关注
咨询投诉 扫一扫关注